聊城知名律师

  • 18053115917
  • 经济纠纷

    周先生

    联系方式

    • 聊城知名律师
    • 咨询电话:0531-80961678
    • 24小时热线:18053115917
    • 律师微信 :18053115917
    • 济南市文化东路24号

    军情锐评:雅克-141并非F-35B“鼻祖” 美苏冷战曾相互仿制战机

    来源:东方头条 时间:2019-08-27 08:35:01

    参考消息8月27日报道 据俄新社8月18日发表俄专家文章称,美海军陆战队现役最新的F-35B短垂隐身战机,其所采用的“升力巡航发动机+升力风扇”动力布局是完全仿制(原文为“复刻”)苏联时期的雅克-141短垂战机,因此称“雅克-141为F-35B鼻祖”。那么这一说法是否靠谱?美苏两大国在冷战时期又有哪些仿制武器的秘闻?本文就此为您简析。

    “F-35B借鉴雅克-141”说法靠不住 美早于苏20年研发相关核心技术

    俄媒文章认为,美国在研发F-35B短垂战机(下)时借鉴了苏联雅克-141(上)的大量技术。

    据俄新社8月18日发表的安德烈·科茨的题为《做贼心虚:美国剽窃了俄罗斯哪些军事技术》的文章称,苏联于20世纪80年代研发出了世界上第一种实用型超音速短垂起降战机——雅克-141(此前英国的“鹞”式战机只能亚音速飞行),但由于该机试飞阶段(原型机于1987年首飞成功)正值苏联解体前夕,项目因缺乏研发资金而被迫陷入停滞。俄媒文章称,“美国科学家和设计师趁机把雅克-141的部分技术文件据为己有”。

    但据英国于1997年出版的俄航空专家叶菲姆·戈登所编写的《雅科夫列夫飞行器历史》一书中透露,1991年底,当时的雅科夫列夫设计局(以下简称“雅克设计局”)决定以技术共享为前提,向几家外国企业求助,以筹措研发经费。当时的美国洛克希德公司(后于1995年并入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最先做出响应,为雅克-141项目提供资助。雅克设计局随后与洛克希德公司秘密达成了价值400万美元(另说385万美元)的合作协议,由美方出资,帮助雅克设计局制造3架新型原型机。

    据该书透露,尽管苏联军方已于1991年8月正式取消雅克-141项目,但在美方秘密资助下,单机生产编号为“48-2”的雅克-141原型机还是在1992年英国范堡罗航展上成功进行了短垂起降飞行表演。洛克希德公司与雅克设计局的秘密合作直到1994年才对外公开。

    图中展示了F-35B的3BSD从平飞转为悬停模式的连续镜头。

    俄媒文章还提到“可下折95度、为F-35B提供垂直推力的三轴承旋转尾喷管几乎是完全仿制自雅克-141的发动机”。这里提到的“三轴承旋转尾喷管”(简称3BSD,其作用是将F135涡扇发动机的推力矢量从平飞时的向后变为垂直起降时的向下。优点是能在不改变发动机运行状态的情况下,平滑下折95度,还能在F-35B悬停及过渡飞行,即悬停与平飞间过渡状态时进行偏航控制)技术实际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当时的北约阵营希望研发一种具备短垂起降能力的新型战机,以备在前线机场跑道遭苏军空袭瘫痪后仍能起飞作战。

    Convair 200 art

    据美国洛-马公司的官方杂志《Code One》透露,为满足这一需求,美国普拉特·惠特尼(简称普惠)公司研发并测试出了世界上第一台3BSD喷管,并非苏联首创,并于1967年在一台JT8D涡喷发动机上对其进行了风洞测试和台架测试,结果证明具有很高的可行性,并计划用于康维尔公司的Model 200型舰载短垂战机项目,但后来因该项目落选,普惠的3BSD喷管技术也随之进入“技术储备”状态,直到洛-马公司于20世纪90年代研发F-35B时才“再度复出”。由此看来,俄媒“F-35B完全仿制雅克-141发动机”这一说法较为偏颇,且缺乏相关资料支撑。

    苏联曾“硬核”仿制美B-29轰炸机 仅耗时一年就首飞成功

    二战B-29轰炸机专为美军轰炸日本本土设计,作战性能也是同时代轰炸机中最强的。图为B-29编队轰炸日本艺术图。

    苏联于20世纪40年代末仿制美国B-29重型轰炸机的过程就要“硬核”许多了。时间转回至1944年,当时二战已进入末期,“轴心国”阵营的败局已定,当年6月15日,美军首次在太平洋(601099)战场投入B-29“超级堡垒”重型轰炸机,对位于日本本土九州地区的战略目标实施远程轰炸。作为美国对日本土轰炸的“定制武器”,B-29拥有同时代所有轰炸机中最远的作战航程(5230公里)以及最大的载弹量(可在内置弹舱内挂装9吨炸弹或外挂2枚各重10吨的“大满贯”巨型炸弹)。

    时任苏联领导人的斯大林对B-29颇感兴趣,曾依据租赁法案多次向美国表达希望能获得B-29,但均被美国政府拒绝。尽管当时还是反法西斯同盟关系,但美国深知苏联是未来的战略对手,在远程轰炸机领域保持对苏单向优势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当时美已在秘密研发核武器)。就在苏联因技术基础薄弱,难以开展重型轰炸机研发之际,转机突然到来。1944年7月29日,美军一架编号42-6256的B-29轰炸机在执行对日轰炸任务时受损,随后紧急在苏联远东的符拉迪沃斯托克迫降后,很快被苏联军方扣留。随后在短短4个月内,苏联以同样的方式获得了3架B-29,而且机况都是稍加修复就能升空的良好状态。苏联于1945年1月经由德黑兰将所有美军机组人员送回西方后,便开始紧锣密鼓地启动了对B-29的仿制工作。

    图在意外获得了3架美军B-29后,苏联用最快速度完成了图-4轰炸机的仿制工作。图为保存在莫斯科航空博物馆的图-4轰炸机。

    斯大林命时任乌法航空工厂首席设计师库兹涅佐夫全权负责B-29的技术分析工作,分析后发现B-29应用的例如轻质铝合金、增压式座舱、遥控炮塔、大功率涡轮增压发动机、“诺顿”轰炸瞄准系统以及雷达等大批机载设备均远超当时苏联的技术水平。1945年6月,苏联正式代号“B-4”的四发重型轰炸机(后更名为“图-4”)计划启动,由苏联著名飞机设计师——图波列夫任总工程师,整个仿制计划在莫斯科郊外的中央机场秘密进行。三架B-29中的一架用于拆解测绘,一架用于参考设计,一架用于测试试飞,可谓“物尽其用”。

    为仿制B-29机上多达10.5万个零部件,苏联军方动员了当时国内最优秀的技术人员,共绘制了多达40万份设计草图,还想方设法地利用各种“土法”来解决苏联与美国加工零件工艺标准不同的问题。仅一年之后的1947年5月,第一架图-4原型机首飞成功。随后在当年8月3日的莫斯科“航空节”上,4架图-4轰炸机首次以编队飞行方式公开亮相,随即成为西方各大媒体的关注焦点。1949年,图-4正式列装苏联战略远程航空兵,并具备实战能力。(文/黄晋一)

    【延伸阅读】早苏联20年!美60年代研F35B核心技术

    熟悉F-35系列隐身战机的童鞋们知道,F-35B是三个型号中唯一一种具备短距垂直起降能力的。该机短垂系统的核心是位于其机尾的“三轴承旋转喷管”(简称3BSD),网上曾流传这一技术是美国从俄罗斯的雅克-141战机借鉴而来,实际上美研发这一技术比(苏)俄早了20年,本图集就此解读。

    3BSD喷管的作用是将F135涡扇发动机的推力矢量从平飞时的向后变为垂直起降时的向下。这种喷管的优点是能在不改变发动机运行状态的情况下,平滑下折95度,还能在悬停及过渡飞行(悬停与平飞间过渡)状态时进行偏航控制。图中展示了F-35B的3BSD从平飞转为悬停模式的连续镜头。

    3BSD喷管技术的起源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正值美苏冷战高峰,当时北约阵营希望研发一种具备短垂起降(VTOL)能力的新型战机,以备在前线机场跑道遭苏军空袭瘫痪后仍能起飞作战。图为洛克希德当时提出的在F-104基础上改进的CL-704短垂战机想象图。

    为满足这一需求,当时美国国内的各大发动机厂商都在研发为新型VTOL战机配备3BSD喷管。其中由普拉特·惠特尼(简称普惠)研发并测试出了世界上第一台3BSD喷管,图为1967年该公司提出的喷管设计细节图。3BSD喷管分为三部分,接面都呈一定角度,通过三个密封圆形轴承连接起来。外部电机通过驱动旋转段上的齿轮来让尾喷管向下弯曲,在这个过程中前段和后段保持不动,只是中段旋转180度。最前端的轴承负责偏航控制,可以在垂直起降模式中对喷管进行横向偏摆。

    1967年,普惠把首台3BSD喷管在JT8D涡喷发动机上进行了测试,测试内容包括发动机在喷管弯曲90度状态时全加力运行。为避免试验台下方地面过热,JT8D被倒置,让喷管向上弯曲。同时公司还进行了向下喷气测试,用于评估因近地效应增加的压力对喷管性能的影响。

    同时期美海军也在考虑为“制海舰”(一种只搭载短垂战机和直升机的低成本小型航母,造价仅为尼米兹级核航母的八分之一)研发一种新型短垂战机,这种战机不仅能满载弹药垂直起降,而且还能作为常规舰载战机部署到大型航母上,因此必须配备带加力燃烧室的发动机。图为通用动力康维尔分部提出的Model 200短垂战机方案设想图,注意独特的升力发动机布置方式,可看作是后来雅克-141和F-35B的鼻祖。

    在这个于1972年6月提出的方案中,Model 200的机尾上安装了一台加装了普惠3BSD喷管的PW401加力涡喷发动机,另外在座舱后侧的机身中以串列方式垂直安装2台升力发动机,产生的升力足以平衡3BSD喷管向下的喷气推力。红圈标出的为升力发动机部分。

    该方案经过模型风洞测试和台架测试后,证实具有很高的可行性,图为Model 200进行模型台架测试资料图。

    图为目前保存在俄亥俄州代顿的美国空军博物馆中的”博克之车“号机头涂鸦特写,小图为”胖子“核弹复制品模型。

    值得一提的是,纳粹德国的核武器项目实际起步也很早,于1939年二战前就开始了相关研究,战争爆发后,由于资金紧张,研发进度受到一定影响,但导致项目终止的根本原因是其位于挪威维莫克的重水工厂被英军炸毁。图为维莫克重水工厂,摄于1935年。

    英军在获悉德军的核计划之后,曾两次派遣特种部队突袭重水工厂,第一次以失败告终,第二次突袭发生在1943年2月16日,11名特战队员成功潜入工厂内部,成功炸毁工厂。这一事迹后来还于1965年拍成了电影,图为电影《铁勒马十一壮士》海报。

    最后需要补充的是1943年,苏联内务部情报人员得到了英国”莫德委员会“的报告,随即也开始了发展、制造原子弹的项目,由核物理学家库尔恰托夫图负责,后于1949年8月29日,试爆了第一枚原子弹,代号“铁克瓦”(意为南瓜),使其成为了世界上第二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令西方大为震惊。

    (2015-08-06 07:57:00)


    上一篇:海南省创业导师风采:杨仁超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