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方头条 时间:2020-01-12 21:14:10
买房与否的区别是金融需求,而不是居住需求,即使把通胀考虑进来,租房几十年都比买房便宜,不然不会有人抱怨租售比太低。
那么多人选择买房而非租房的原因,是因为多一个“退出补偿”,一旦不需要自住了,卖出房屋可以获得一笔不菲的收入,而这恰好是由金融属性带来的,就是投资。
退出补偿是一次性的,此投资可以保值增值,这才是丈母娘们想要的那个“保障”,所谓的居住的稳定感、生活的归宿感,很明显这个“保障”实现不了。这相当于把“要结婚先买房”的命题换成了“要结婚先投资”,相当于丈母娘们认为“投机一个20年的零存整取金融项目有利于婚姻的稳定”。现在再来想想,结婚真的需要买房吗?
所谓购房后让消费低迷,实际是你在做出竭力一掷的投资以后,给自己带来的局限或者就是简单的窘迫。
这种方式的投资行为在其它投资领域中并不可取,策略过于激进会导致风险太大。而买房这个投资,是低风险的,特别是自住,特别是首套房,收益率是可以看成100%的,因为房屋的好处都在自住的方式下自然体现了出来,居住和持有的总价值并不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政府都鼓励这样投。
人生的投资还有其它选择,投资自己,比如租房后报各种培训班、上蓝翔,也是政府支持鼓励的。
又或者就是用来消费,虽然今朝有酒今朝醉,但也能积累社会经验,而且消费即爱国,政府也鼓励。只是对个人来说,光消费不投资自己,会坐失成长机会。
投资的选择不用害怕和后悔,应该去仔细权衡。选择不同投资项目,享受不同的收益,也应该承担不同选择带来的后果。既然要选择房产投资这么大的回报,借助政府的金融支持,在自己极其有限的经济条件下,生活和工作辛苦点不应该吗?
在经济学中,每一笔投资选择的成本就是机会成本。
选择了投资房产,机会成本就是上“蓝翔”或者买“蓝莓”(因为蓝翔和蓝莓可能不是每个人都能同时选择的);
选择了投资自己上蓝翔,机会成本就是未来一笔可观的退出补偿或蓝莓;
选择消费蓝莓,机会成本就是未来那笔退出补偿或者上蓝翔。
今天觉得买了房子以后累得生不如死,仅仅是“买房决策”这个硬币的另一面而已,与生俱来。
应该鼓励把买房和结婚理性地分开看待,都是好事,但强行捆绑在一起就会产生不好的作用。当一个人决定自己结婚或者投资房产的时候,都是这个人在决策的这一刻,机会成本最小的时候。而这两个决策同时发生时,机会成本也同步保持最小的可能性非常小,因此觉得买房后的婚姻生活太累太辛苦也就顺理成章了。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