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知名律师

  • 18053115917
  • 经济纠纷

    周先生

    联系方式

    • 聊城知名律师
    • 咨询电话:0531-80961678
    • 24小时热线:18053115917
    • 律师微信 :18053115917
    • 济南市文化东路24号

    有的人活成了李慕白,有的人活成了玉娇龙,却唯独没有活成自己

    来源:东方头条 时间:2020-01-21 09:53:40

    如同周星驰的《大话西游》那样,李安执导的《卧虎藏龙》,终究还是不合时宜地出现在中国观众面前。内地只有几千万的票房,并不能反映出电影质量,我想,不是因为内容太落后,而是因为理念太超前。

    当那个时代的人们,仍旧沉浸在金庸式的快意恩仇中时,李安却偏偏选择用文人的方式,将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放进江湖中。

    于是,江湖不再是自由自在的打打杀杀,而是收敛情绪后若即若离的含蓄表达。《卧虎藏龙》更像是中国传统的山水画,重要的不在于作画的人,而在于看画的人,处处留白,处处点到为止,却总让人意犹未尽。

    2012年,徐浩峰用一部《倭寇的踪迹》,再次奠定了武侠写实的风格。电影里处处都是江湖规矩的制约,而徐浩峰要做的,就是试图将原本天上纵横肆意的大侠们,统统化身成近身肉搏的普通人,他在立规矩,也在破规矩。

    而在12年前,也就是2000年,李安却用一部《卧虎藏龙》,开创了武侠电影中的写意风格。他不再只是专注讲故事,而是为古代武侠披上了现代解读的外衣,他在立规矩,也在破规矩。只是,李安更懂得如何用中国人委婉的性情,讲述藏在江湖中的伦理道德和人情世故。

    李慕白的退隐,求的是自我的心静,俞秀莲的退隐,求的是生活的平静,而玉娇龙的闯荡,则更多求的是理想的江湖梦。

    最终,当根深蒂固的传统伦理纲常,成为了所有人追求的阻碍时,武功再高的大侠,都不得不面对内在原始的人性以及外在伦理的制约。这两种关系的失衡,让真实自我需求被压制,甚至是不经意间的迷失,所以,看似自由的人如同海上无根的浮萍,左右摇摆着无处安放的灵魂。

    1

    《卧虎藏龙》改编自王度庐的连载小说,当李安把小说搬上荧幕时,那个原本只是活在人们想象中的虚构江湖,突然变得真实而熟悉。因为,李安的电影中,江湖本就是生活,更何况,他在武侠的江湖里面,融入了很多现代人生活的影子,更埋进去了长期控制中国人思想的伦理纲常。

    二十年前,也许会为李慕白和玉娇龙竹林打斗那场戏而拍手叫好,二十年后,却不得不重新思考一下蕴藏在这个江湖中的矛盾人性。

    李慕白和俞秀莲,罗小虎和玉娇龙,他们之间的儿女情长,只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动力,而电影的核心,却是包含着一种略带悲剧色彩的控诉与反抗。

    延续至今的伦理道德,在代代传递过程中,总是不经意间塞入了诸多扭曲化的篡改,而类似于“存天理灭人欲”糟粕思想的强加,则更多的是对于道德建立与价值成熟的毁灭性打击。

    所以,《卧虎藏龙》这部电影,更多的像是一种开放式的探讨,尤其是关于人性本能与自我需求的探讨。

    李慕白闭关时无法得道,是因为他从未正确地正视人性中的原始欲望,退隐,只能算是变相的一种逃避。人性难以捉摸,自我便容易迷失,尤其是在刻意压制内心真实需求的时候,这种内在的蠢蠢欲动与外在的冷静克制,一直处在相互角逐的冲突中,所以,李慕白活成了别人口中的大侠,却永远无法活成自己心中的样子。

    这个大侠当的很累,遇到俞秀莲,他为了追求爱情,决定退出江湖,这是一种入世。可当他遇到玉娇龙后,却在玉娇龙无惧无畏且自由放荡的行为中,开始向往起过去拿剑走江湖的生活,这是一种出世。

    入世,便是用世俗的行为习惯与道德标准要求自己,这是一种自愿被束缚且慢慢妥协的态度。李慕白爱着秀莲,即便他知道传统伦理是不会成全他们的,可却依旧选择默默坚守的生活方式。而出世,便是顺其自然,用平和的态度和自由的精神,追求自我心中理想化的生活方式,比如,玉娇龙一直尝试寻找的江湖梦。

    这两种原本能够尽量达到平衡的生活方式,让固执活在世俗眼光中的李慕白无比纠结,也让时刻被人摆布的玉娇龙离经叛道。所以,我们在电影中可以看到,江湖已经不再是梦,而我们都可以是江湖人,因为,即便是在现实生活中,你我他皆是李慕白或玉娇龙。

    2

    整部电影存在着两种极端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李安所要做的,不是强行地将二者融合在一起,也没有刻意的把二者对立起来,他只是在呈现一个更具人情味且充满人性矛盾的江湖。

    当然,我这里所说的人情味,并不是褒义词,因为,我们在电影中处处可以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压力,无形但是极具破坏性,如果没有猜错,这股压力就是藏在所谓人情味里的传统伦理道德。

    爱情只是电影的皮,寻找自我与回归需求才是电影的核心。当李安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去重新解读困在封建礼仪与伦理纲常的江湖时,在悲剧的剧情设计中,其实已经传递出了反抗的情绪。

    江湖不再是打打杀杀,江湖其实就是生活,仗剑走天涯听起来的确很酷,可那只是被现实困了很久的人幻想出了虚梦罢了,现实有多糟糕,虚梦就有多虚假。

    所以,真正能够实现江湖梦的唯一方法,就是能够认清自我的需求,正视人性中的原始欲望,无视扭曲的伦理纲常与不符合时代的礼仪束缚,既能够成为规则的打破者,也能成为规则的制定者。

    李安试图通过李慕白、俞秀莲和玉娇龙三个角色的立体化塑造,展现一种在宏观大环境下,向往自由与世俗束缚的个体冲突和矛盾,然后,在这种冲突与矛盾中探寻着一种最佳的生活方式。可惜,中国五千年延续的传统伦理纲常实在是太强了,所以只能在电影最后,用死亡的方式,让每个人短暂的实现自我回归。

    李慕白的死,是从理想到现实的回归,他抱着俞秀莲的亲吻,让他在此刻真正认识到了自我需求。什么狗屁伦理纲常,什么狗屁大侠虚名,能够和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才是他想要的生活;玉娇龙的死,是从现实到理想的解脱,逃婚是对于封建婚姻的对抗,与罗小虎的一夜缠绵是对于爱情的真正追求,而从桥上一跃而下是对于一直向往自由的忠实。

    回归是痛苦的,解脱也是痛苦的,可想一想我们此时此刻的生活,不也一样吗?有的人活成了李慕白,有的人活成了玉娇龙,却始终没有人真正活成自己,因为,我们从来没有真正回归自我,从来没有正视自我需求,肉体被世俗捆绑,灵魂却一直游荡,最终,过着听天由命的日子。

    不要总是把理想与现实对立起来,也不要总是把伦理纲常看的太重,规矩既然能定,那也就能破,所以,这部电影基本都是围绕着基本的哲学命题展开,那就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去往哪里?”

    袁和平说李安不懂武打,其实,是袁和平不懂生活,当袁和平在李安《卧虎藏龙》基础上,专注武打场面的拍摄了《卧虎藏龙》续集时,除了武打,没有了半点生活的影子,最终,数亿的票房也难以掩盖续集中为了武打而武打的匮乏江湖。

    比起营造刀光剑影的江湖氛围,李安更加注重的是江湖中的人。我突然明白了电影中所说的那句话:江湖里卧虎藏龙,人心里何尝不是?刀剑里藏凶,人情里何尝不是?

    大概,卧虎藏龙说的就是人心与人性,而这个江湖里的所有人,都在努力找寻真正的自我!


    上一篇:刘涛新剧最新路透,裹大棉服和搭档上演求婚戏码,满屏甜蜜感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