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方头条 时间:2020-02-26 22:41:42
人比人,气死人。
基友小方和我说,公司害怕疫情期间出现离职潮,许诺只要在公司干满三年的员工,都可以“领取”一点股份。而小方恰好就在这个名单里。
按常理来说,这时候是个正常人都该欢呼雀跃对吧,可他偏不。
“公司搞这一套,不就是想忽悠我们为公司更卖命嘛。”
纵观这个社会,和小方同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
比如乐视,它当年也是全员持股的公司,结果非但没有带来公司的繁荣,还铸成了一代“老赖”贾跃亭。
“全员持股”明明是一件好事,可为什么在有些公司能够起到激励作用,在有些公司却收效甚微呢?
这还得从组织行为学家赫茨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说起。该理论认为,能够激励员工的因素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种。
前者包括“工作条件、基本工资、公司福利”等因素。当这些因素恶化的时候,员工会对工作产生不满,而当这些因素改善的时候,员工只是会短暂提升工作积极性,并无法起到长期的作用。
打个比方,老板给你涨薪了500元,头俩月你确实会兴奋一下。但到了第三个月,你就会麻木了,甚至还会潜意识地认为,这是自己应得的。
与之相对的,激励因素包括“被认可、成就感、自我价值实现”等这样些更高阶的因素。这些因素会让员工产生更多的工作满足感,促使他们更积极的工作。比如说销售公司每个月会评选销售冠军,这个头衔不仅代表公司内部认可的作用,而且还可以激励其他销售奋发图强,更别提其背后不菲的奖金了。
所以,全员持股究竟会起正面效果还是负面效果,得看员工判定自己手里的股权到底是保健因素还是激励因素。
为什么在不少公司里面,全员持股很会被看成是福利,或者说保健因素呢?
原因很简单,第一是因为全员持股是普惠式的。只要待的时间够久,人人都有份,所以拿到股权也没什么特别的了。
第二个原因,是股权的获得往往跟绩效关联度不大。一个员工干的好或不好毫无差别,他自然也就不会有啥积极性了。
第三个原因,既然是“全员”,而股权资源又有限,那么意味着,最后分到每个人手头的份额就很少。结果就成了赤裸裸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你发现了,这事对于很多公司来讲还真是个两难。一方面同行都在给员工股权,员工持股成了行业标配,做不到就留不住人。另外一方面,给员工发股权好像也没有太大激励效果,甚至还会起到负激励的效果。
那该怎么办呢?
不如看看华为是怎么做的。
1990年,华为第一次提出内部持股。当时给员工参股的价格是每股1块钱,以税后利润的15%作为股权分红。这种类似内部融资的方式,既增加了公司现金流,同时也绑定了创业团队的工作积极性,一举两得。
2000年以后,转型期的华为设定了4年的期权行使期限,每年兑现额度是三25%。这标志着华为的激励从之前的“普惠”原则向“重点激励”转变,核心骨干员工获得的配股额度大大超过普通员工。
2008年,华为根据不同级别员工设立了不同的配股上限,这就意味着给新员工的持股份额留下了空间。
那问题来了?如何裁定一个员工的配股上限是多少呢?最简单粗暴的办法,就是鼓励其要成为“奋斗者”。
这可不是一个比喻,而是一个实打实的头衔。员工只有和公司签订“奋斗者协议”,才能获得股份。
当年华为的一位女员工因为家庭原因拒绝接受外派,于是被划出“奋斗者”名单,同时也失去了配股资格。
2013年以后,华为又设立了TUP计划,即“时间单位计划”。
它的内容大致是,员工可以在5年之内享受分红权。5年后享受一次净资产的增值权,然后全部清零,重新按照条件配股。这就彻底解決了老员工“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的问题。
呼,你现在应该明白华为是怎么把全员持股变成激励因素了吧?全员持股的一般问题是普惠、钱少、跟绩效关联不大,而华为的全员持股则是将股份的比重向奋斗者倾斜、跟绩效强相关,而且还会做动态的调整。
上一篇:总投资112亿元!马鞍山中兴5G半导体配套件等41个项目集中开工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