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方头条 时间:2020-02-27 18:12:44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无疑是标准的黑天鹅事件。
在全球不确定性越来越强,风险事件频发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穿越周期,抵御风浪,是一道长期的重要考题。在中国的企业样板中,平安(02318. HK/601318.SH)是一个“先行者”,它身上的两个基本属性开始显现出价值。第一是多元化经营,第二是数字化经营。
何为多元化经营?多个业务协同发展,互相反哺,分散风险;所谓数据化经营是指拥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很多业务能够在线上开展,这需要极强的科技能力。
平安就是两者结合的一个典型。2月20日,平安披露的年报显示,2019年归母公司的营运利润为1329.55亿元,同比上涨18.1%,一如既往地稳健。平安综合金融模式优势尽显,交叉销售提供了高效的金融服务,彼此产生协同效应,个人客户数量以及合同数量都在稳步提升。
平安早在十年前就推进科技转型战略,用人工智能辅助公司经营,提高数据共享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在疫情蔓延的情况下,今年公布年报的时间比去年早了22天,这是平安全面数据化经营的结果,科技赋能战略落地生根。
这正是平安牢不可破的堡垒。
多引擎驱动
塔勒布在《反脆弱》一书中认为,多样性才是应对风险的最好手段。
中国平安除了主营保险业务外,还拥有银行、信托、证券、科技等业务,丰富的业务形态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投资需求,在综合金融模式下,彼此产生了协同效应,展示出强大的竞争力和对风险的抵御能力。
财报显示,2019年中国平安归母公司的营运利润为1329.55亿元,同比上涨18.1%。平安是险企的龙头,堪称“大象”的体量,但仍能保持较高的成长性,放眼整个A股,都称得上优秀乃至卓越。
1、利润多元
具体业务板块看,寿险以及健康险贡献了较大的利润来源。2019年该板块的营运利润为880.54亿元,同比增长25.2%,贡献了公司营运利润的比重为66.2%。
去年,平安对寿险业务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从成效看,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新业务价值率和代理人产能均呈现上升趋势。代理人人均新业务价值56791元,同比增长16.4%;新业务价值率47.3%,同比上升3.6%,创历史新高。
除此之外,产险以及银行业务也是平安的重要利润来源。平安财产保险业务的营运利润为208.5亿元,同比增长70.7%,占公司营运利润的15.7%。
平安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长13.6%至281.95亿元,增速创近三年新高;营运利润163.42亿元,同比增长13.5%,对母公司营运利润的贡献率为12.3%。
此外,信托、资管、证券、租赁等业务板块也贡献了利润,呈现出不同的亮点。平安证券2019年净利润同比增长41.4%;平安融资租赁2019年净利润同比增长36%。
2、“个人+团体”两大王牌
各项业务亮眼离不开平安综合金融产生的“化学反应”。平安的综合金融不是牌照的堆积,而是聚焦业务层面“一个客户、多个产品、一站式服务”,各个牌照的业务板块协同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客户、产品、渠道、管理等方面产生协同效应。
随着平安综合金融战略的深化,客户交叉渗透程度不断提高,个人业务、团体业务已形成合力,“两条腿”走路成效显著。
过去一年里,平安个人客户数首次突破2亿,较年初增长11.2%;客均营运利润同比增长13.0%至近613元;个人业务营运利润同比增长25.7%至1228.02亿元,占集团归属于母公司股东营运利润的92.4 %。
集团客户交叉渗透程度不断提高,7371万个人客户同时持有多家子公司的合同,较年初增长19.3%;集团客均合同数2.64个,较年初增长3.9%。
平安在此次年报中首次披露了团金的成绩单。2019年,团体综合金融保费规模达126.49亿元,其中对公渠道保费规模同比增长115.5%;团体综合金融融资规模同比增长142.1%达2967.42亿元。
“团金与个金叠加,能够起到1+1>2的效果。团体业务不仅可以为个人业务导流,更能体现深度挖掘客户价值的的思路和能力。”有分析师点评称。
3、“孤品”的价值
回顾历史业绩,平安凭借前瞻性的战略布局,一直保持稳健快速地增长,划出了一条平滑优美的向上曲线。而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不确定因素增多,平安依然拥有强劲的抗风险能力。
综合金融不仅给平安带来业务和利润结构的稳定,创造了很强的协同效应,更为重要的是,综合金融模式能够平衡不同周期性波动的影响,不会因为短期的外部环境变化,或者内部调整而产生大的业绩波动。
有分析师点评,平安采取综合金融战略,均衡各个板块布局,进一步强化了抗风险能力,也为支撑业绩增长提供了又一把利器。平安的综合金融模式作为“孤品”,在业界并无先例可循。
数据化血脉
一个细节值得关注,在肺炎疫情蔓延之时,平安披露年报的时间比去年足足提前了22天。这是科技加持下,平安全面数据化经营的结果,反映出科技已渗透在平安的每一根毛细血管。
《黑天鹅》一书中提到了这样一个群体,因为意外事件发生而受益的人群,即“正面黑天鹅”。这次肺炎疫情中,可以看到一些积极的变化,线上教育、远程办公、医疗科技、金融科技等领域需求爆发。
这次疫情明显能感觉到一个现象,科技能力强、数字化经营嵌入业务的公司在应对此次疫情中效果显著,能将疫情的影响降到最低。
1、科技变革金融
早在十年前,中国平安就启动了科技转型,布局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应用在业务领域,持续推进“金融+科技”、“金融+生态”战略转型,提升数据化经营能力。
平安有很强的研发能力,目前已设立8大研究院,57个实验室,拥有近11万名科技业务从业人员、3.5万名研发人员、2600名科学家的一流科技人才队伍。科技队伍不仅遥遥领先于国内的金融机构,与华为、腾讯、阿里等国内科技巨头相比也毫不逊色。
长期的投入产生了明显的效果。截至2019年末,公司科技专利申请数较年初增加9112项,累计21383项,位居国际金融机构前列。
目前,科技广泛应用在金融、医疗及智慧城市等领域。截至2019年12月末,平安智能语音机器人全年累计服务量达8.5亿次,已覆盖集团83%的金融销售场景、81%的客服场景,可实现每年坐席成本下降11%。
保险行业代理人流动性较大,面试的工作量很庞大,现在通过AI面谈,减省了大量的时间成本。截至2019年12月末,通过AI面谈官辅助完成代理人筛选,覆盖率达100%,累计面试超600万人次,减少人工面试时长超68万小时。
2、旗下独角兽绽放
平安在将科技能力赋能主营业务之外,还孵化了多家科技子公司,这些科技子公司也在迅速成长,结出了硕果。
年报披露,去年科技业务总收入为821.09亿元,同比增长27.1%,科技公司中的金融壹账通、平安好医生及汽车之家已完成上市,陆金所控股与平安医保科技完成对外融资,科技公司估值总额达691亿美元。
近日,金融壹账通披露了上市后的首份财报。2019年,金融壹账通实现营业收入23.28亿元,同比增长64.7%。截至2019年底,金融壹账通共拥有3707家客户,是中国所有科技云服务平台中客户数量最多的企业,客户涵盖中国所有主流银行(6大国有银行及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99%的城商行和46%的保险公司。
平安好医生则继续奠定中国领先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平台地位。2019年,平安好医生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1.7%至50.65亿元,计注册用户量超3.15亿。
“衡量科技业务好坏不只是利润,其实收入规模更为重要。”平安集团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心颖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她认为,从科技公司孵化的四个阶段来看,从最初有价值、流量、收入的增长,然后才到利润的增长。
3、科技战“疫”
在这次疫情危难之中,平安的科技投入价值进一步凸显。
肺部CT检查,是当前筛查与诊断新冠肺炎的重要手段。2月7日,平安移动CT影像车进驻江汉方舱医院“上岗”,成为该方舱医院第一台移动CT设备。移动CT影像车是基于5G技术开发的64层移动CT影像车,被称为“移动三甲CT室”。
移动CT影像车有效提高了方舱医院的诊断效率。数据显示,每次CT检查,平均耗时不到3分钟。从影像采集到专家出报告,平均耗时约2小时。截至2月19日,已累计服务医院接诊患者超700例。
平安智慧医疗打造的“全国新冠肺炎疫情实时动态”帮助医院提供远程AI新肺炎辅助诊疗方案,目前已经在200多个官方渠道上线,超过15个省市在使用。
“我们平安集团这些年来在科技方面投入,到了今天正好发挥了作用。”据中国平安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陆敏介绍,当前平安保险业务的日常工作都实现了线上办公,包括日常经营、业务员培训、线上招聘以及产品说明会。
同时,疫情期间,平安好医生的在线问诊,以及平安好医生APP嵌入到零售银行、口袋银行APP的在线问诊,疫情期间的服务客户都是日常的10倍以上。
中国平安联席CEO谢永林亦介绍,疫情让平安银行的科技和数据化经营有了用武之地,银行AUM业务恢复率达到了100%,绝大多数业务恢复率也超过了60%。
结语:
穿越迷雾,守得花开
尼采有句名言:“杀不死我的,会让我变得更强大”。“反脆弱”实际上就是这句名言的行动路线。在塔勒布看来,所谓“反脆弱”就是一种抵御危机并从中获益的能力。
这次肺炎疫情表明,与数字有关的商业模式已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和生命力,中国的数字化进程有望借此提速,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将再次迎来爆发式增长。
起源于蛇口的平安,早已继承了改革创新的精神和勇气,十年前就前瞻性的启动了科技战略。科技已经深入各个业务板块,平安有坚固的壁垒和抗周期能力强,长期向好的逻辑和趋势不会变。
居安思危,正如平安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马明哲所说的:“我们并不满足我们当前取得的进步,面对未来的变革,我们应该走在市场变革的前列。”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