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方头条 时间:2020-03-02 16:20:23
疫情让中石化想出个镜,或者进一步说,也许中石化想顺手牵羊,赚点小钱图个乐呵。如果你当真以为中石化想认真卖菜,那你就太不了解这个位于世界五百强第二把交椅的大佬了。
01
中石跨界?别逗了!
日前,有标题党的文章说:中石化卖菜,一出手就成了生鲜“巨头”。看到这样的文章,估计中石化在暗中冷笑了,小样,大哥卖啥都会成为巨头。
报道说,中国石化北京石油已经在340座加油站开通了“安心买菜”业务,“不下车,不开窗;三天量,一整箱,一键送到后备箱”,99元包揽一家三口3天生活所需。
文章进一步言之凿凿地说,这两年,中石化屡次出手,化身跨界狂魔——先是推出易捷咖啡,搅局咖啡市场,一出手就在门店数上超过了瑞幸;后是上线卖菜业务,一举进军生鲜行业。当那些行业巨头拼得死去活来时,却不想真正的大佬正在默不作声地攻城掠地。
不明就里的小弟们估计一片惶恐,这躺着都能挣钱的中字头大哥,何苦为难这帮摸爬滚打挣点辛苦钱的小朋友?
但细究,所谓的中石化化身跨界狂魔,完全是夸大其词,经不起推敲。
据公布的数据,到去年底,中石化自营加油站数量在全国已经达到2.8万座。如果每座加油站配一个名叫易捷便利的小超市,那也有数万个。
但是,几乎稍微有点经验的人都知道,加油站的小超市只是附加的零头业务,里面主要售卖一些水,饮料和面包饼干之类。
如果在这样的便利店买咖啡,估计一瞬间铺开规模会很大,但是真正会买的人,应该寥寥无几。这样的便利店毕竟不是专业卖咖啡的,咖啡的品质、口感肯定比不上瑞幸。所以即使门店数量高于瑞幸,但有多少人知道一款叫易捷咖啡的,估计少之又少。
02
大佬真心想卖菜吗?
疫情期间,在加油站卖菜,确实是一个不错的思路。
加油必须到加油站,这无法配送上门。而在加油站顺便推销成套包装好的蔬菜,也确实是司机朋友们有可能进行选择的消费场景。
毕竟,在这个非常时期,菜场和超市是能不去就不去。既有油站可以买菜,何必额外增加接触更多人群的风险机会呢。
所以,在疫情期间,中石化在油站的便利店推出买菜行为,是一件好事。中石化做了一次雷锋,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当然,自己也可以稍微挣一些零花钱。
根据中石化2019年年中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达人民币1.50万亿元,经营规模保持增长。按照中国企业会计准则,2019年上半年营业利润人民币492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人民币313亿元。
财富中文网公布的2019年世界500强排名,中石化排名世界第2,仅次于沃尔玛。营业收入4146.49亿美元,利润是58.45亿元。如此规模,简直就是一个巨无霸式的庞然大物。
中石化会一直卖菜卖下去吗?我坚信肯定不会。原因有三点:
第一、中石化的规模和盈利能力,不屑于,或者不值得挣卖菜的这份辛苦钱。对中石化来说,如果卖菜的话,投资回报率太低了;
第二、生鲜销售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对快速的周转、特殊要求的仓储,从总仓到分仓的物流配送是一件很复杂的工程,而且生鲜商品在周转过程中一不小心就会有大量的变质、不新鲜,造成损耗,中石化非常不擅长;
第三,从人员、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中石化在卖菜这件事情上如果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源来干,非常不划算,隔行如隔山,中石化既有的这些人力资源和硬件设施资源跟买菜完全不配套。
所以,什么“一出手就成了生鲜巨头”,完全是标题党瞎咋呼。
03
生鲜品类的市场规模和毛利水平
在国内零售品类中,生鲜零售增速将逐渐超过食品大类增速,国内家庭对生鲜的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根据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家庭每月采购快速消费品的频率为20次,而生鲜消费的频次高达30次。
近年来,伴随着消费升级和新兴购买渠道出现,生鲜市场成为超市的重要流量入口,在食品大类总体增速放缓的背景下,生鲜品类增速保持在10%左右。
传统农贸市场的生鲜销售逐渐被新兴零售超市所替代,超市生鲜销售渠道逐渐稳定。
2018年生鲜市场交易规模增长至1.91万亿,2019年突破两万亿元。线上市场渗透率到2021年将达到21.7%。由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加上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升级,生鲜未来市场可提升空间巨大。
虽然市场规模巨大,增长率也非常诱人,但是,生鲜品类的毛利率却是比较低的。
在生鲜品类当中,蔬菜是顾客基本需求的商品,价格非常透明而且对顾客来说是高度价格敏感型的商品。即使在有自采优势的保障下,蔬菜品类的营运毛利依然只能保持在15%左右。而且约定俗成的规矩是,蔬菜商品去掉损耗后最高加价率不应超过50%。
除了海鲜、进口水果,有机蔬菜等高档生鲜品种之外,一般性生鲜品类毛利率并不诱人。
04
为什么如此热衷于生鲜
2015年3月份,第一家盒马鲜生在上海开业。这是一个线上线下的新零售实验品。盒马的门店是对线下超市业态的完全重构:盒马是超市,是餐饮店,也是菜市场,但这样的描述似乎又都不准确。消费者可到店购买,也可以在盒马App下单。
盒马鲜生开创了生鲜零售新物种的初始之路。
此后两年内,一众零售企业纷纷扑进生鲜市场,开辟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生鲜零售新物种。从永辉到苏宁,从顺丰到京东。
在去年,为了配合生鲜类商品对客户的贴身服务,前置仓的概念火了很久。何为前置仓?就是把生鲜的仓储进一步渗透到更加密集的范围里面,围绕着社区这一高频消费的区域设置中小规模的仓储,以能够更快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
为了做生鲜,各位老法师可确实是费尽了心思。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许多人看不明白,卖菜能挣多少钱,利润率能有多高,为什么这些零售行业的老法师和新达人都这么热衷于扑上去?
生鲜的最大秘密在于“流量”!有人说,21世纪什么最贵?流量最贵!
什么是流量?说白了就是顾客进来的频次。对线上来说,可能是用户打开这个APP,或者浏览其中个人号(包括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微博等等)的频次和时长。
对比两款APP,我们会发现,打开微信的频次要远远高于打开支付宝的频次,这就成就了微信几乎无所不能。在微信的基础上可以做支付,可以做短视频,可以附加各种各样的小程序。微信霸主的魅力,就是在于它拥有超级的流量。
线下的道理是一样。生鲜品类是人们日常消费当中频次最高的,一日三餐,蔬菜水果几乎天天要买。如果把生鲜销售的线上和线下一体化打通,那么无论对于线下的门店还是对于线上的生鲜销售APP来说,都拥有了巨大的流量。
一款线上的生鲜APP,如果它拥有五百万的忠实顾客,那么它的日活用户可能会是乘以数倍的增长。
只要有了流量,那就可以实现商业化的目的——盈利。所以互联网世界的商业逻辑是:羊毛出在狗身上,猪来买单。即使卖菜不挣钱,但是当抓着大把的用户而且他们是高粘性高频次,就可以通过广告挣钱,可以向别的产品输送流量,也可以通过相关联的高毛利产品挣钱。
只要拥有了流量,可以想像的空间就会变得足够大。
05
结束语:中石化的机敏值得学习
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
2003年的非典成就了京东和淘宝。在此次疫情期间,同样有很多的企业求新求变,剑走偏锋。
比如说,家具行业的零售巨头红星美凯龙迅速调整策略,从原来的线下商场卖产品转变为到线上向用户提供家居家装的一揽子解决方案。甚至不排除其在后期线上线下打通,构建全新的家居零售新物种。
中石化真心想打卖菜的主意,我觉得可信度不大。但是这次的事件营销,在疫情期间,中石化迅速利用自己已有的资源,深入洞察到消费需求,重建新的消费场景,顺带卖菜,这样的机敏和智慧,值得很多企业学习。
上一篇:Invesco Advisor减持信达生物-B(01801)202.65万股,每股作价34.94港元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