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方头条 时间:2020-03-04 18:57:17
文章转载自“公路61号”,作者:莉莉安。
“疫情迟迟没有尽头,书店撑不住了。原本我们计划在 2020 年庆祝单向空间 15 周年的生日,没想到会以这样一种方式开始,请求大家的帮忙。”
这是前不久单向空间发起的一篇求助函,疫情冲击下把原本就不景气的实体书店,逼向了死亡边缘。
单向空间尚且如此,其他书店呢?
在消费方式、阅读载体大迁徙的年代,书籍与人群的关系也渐行渐远。
倒不是书店选择了远行,只是人们无意间把它们遗落在了旧的时光中。
对我来说,书店是一个城市的灵魂。
一个没有书店的城市,是没有温度、缺少浪漫的钢筋混凝土。
没有了书页上油墨的清香味,文化也就没了仪式感。
为了守护城市里的浪漫,台湾侯季然导演做了这样一件事:
他走访了台湾街头80多家书店,拍摄成纪录片《书店里的影像诗》。
这部影片分为两季,第一季于2014年拍摄,一共记录了40家分布在台湾各个犄角旮旯的独立书店,豆瓣评分9.1。
两年后,侯季然导演又拍了第二季,口碑再次突破,豆瓣评分飙到9.4。
虽然每集只有短短几分钟,却记录了一个个独立书店的灵魂。
它们在街头、在深巷、在地下室、在森林、在田中央,它们贫瘠又高贵、孤独又自由、简单又浪漫。
人文书舍
投注一生精神的书店
“我挑书和他们不一样,他们好像这书破烂了,没有皮纸,装订散了,就不收了,我只要是认为这本书有价值就会收,收了以后,给它装订好合乎这个书的牛皮纸以后,写这个书皮,封面在粘好,摆上去。”
老先生一边粘着做好的书皮,一边说道。
这家叫人文书社的二手书店,坐落在台北牯岭街,这甚至不能称之为一家“店”,因为它其实是一条巷子。
书店的两边是别人的房子墙壁,在这条狭窄的巷子里,用木架子搭了一些书柜,前后都是通的也没有门,在两面墙的顶部盖了顶,也就凑合着撑起了一家店。
里面的书籍主要是一些人文、历史书籍,所以叫人文书舍。
看着这张布满皱纹的双手,就知道书店的主人是位高龄老人。
张银昌,民国十六年生,算起来已经有90来岁。
1966年开始经营这家书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天早上五六点起床收书,花四个小时的时间走完附近的街区,然后将收回来的进行整理,重新包皮。
拍摄那年,老人正好80岁,书店也开了40年,一生中的精力、精神都投入在这家书店中。
他有一本书,保存了三十年,书页早已泛黄,但是无论是书中的内容,还是渐渐褪色的钢笔字,对他来说意义深刻。
如今,书店的主人已经90多岁,书店也经营到了56个年头,这是一家人文书店,也是一家投注一生精神的书店。
晃晃的二手书店
想念一只猫的书店
这是一家想念一只猫的书店。
晃晃正是猫的名字。
一只被领养的猫,耳朵听不见,走路摇摇晃晃,所以取名为晃晃。
如果拆开来看的话,就是日光。
夫妻两觉得,书和菜都是食粮。
但是乡村里不缺菜,缺的是书,所以这里也就成了一个文化汇集地,大家把家里的书都拿来换菜。
所有书都集中在这里,想看就来,共度读书时光。
莉莉安特别认同小间书菜老板娘的那句:”书和菜都是食粮”。
一个是供给身体,一个供给灵魂。
只是如今的时代,大多数人享尽人间美食,精神世界却十分贫瘠。
加上互联网时代的兴起,电子书、阅读app渐渐取代了纸质书籍的地位。
前不久,莉莉安在豆瓣上看到一位书店老板谈到这次疫情对经济的冲击。
“如果经济下滑,消费紧缩,第一个被放弃的就是书店。”
言语透露着无奈,而那些小而精,小而美,像这部影片中所介绍的极具个人特色的独立书店,是真的很难生存下去。
开书店是一件很浪漫的事情,他们有些是凭借心底的那份理想主义坚持着,有些是希望把文化带给更多的人,有些为了心里的那份偏执。
但是影片中的绝大多数的书店,都面临着生存的问题,有些甚至几天都卖不出去一本书。
他们的物质世界是那样匮乏,精神又是那样充实。
只是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理想与现实平衡会被打破,最后的结局就是实体书店的消亡。
其实,实体书店经济最大的原罪不是不赚钱,而是大家对书籍的欲望在削减。
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读书了。
古人云:“人生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
我有时候会想,我们原本就是一个远离高贵的平凡人,我们一无所有,我们生而平凡,唯有读书是最廉价的高贵。
这部影片中的每一家书店都是一个生命,它们自由、浪漫、独立、孤独、无奈,会生、会死、会思考。
“说不定这是最后一个会有书店存在的时代。”
很多看完纪录片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慨。
哎。
不是这些书店不好,而是这个时代出了问题。
上一篇:《安家》房似锦后遗症出现,老严被赶出家门,儿媳妇反应太冷漠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