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方头条 时间:2020-03-10 19:21:55
彭绪庶
在中央统筹指导下,各地齐心协力,初步遏制了疫情蔓延扩散之势,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如果暂不考虑境外不可控的疫情影响,总体上境内疫情防控大局已定。
当前包括湖北在内,各地已开始推进复工复产,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实现全年预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已成为当前面临的主要任务。针对复工复产和复工复产后的经济社会发展,各部门和各地都出台了很多政策措施,效果如何尚需要进一步观察。
通胀水平既是经济运行的重要体现,也是影响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未雨绸缪,需要为未来面临的各种可能局势及早做出应对。
一、新冠肺炎疫情将对物价产生影响,通胀是大概率事件
1、疫情严重地区与重要农产品和生产资料产区高度重合
从确认病例数量来看,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地区除湖北省外,河南省信阳市、南阳市、驻马店市,湖南省岳阳市和安徽省阜阳市等湖北临近地区疫情均相对较为严重,均采取了较为严格的“封城”措施。这些地区均为我国重要的农产品产地。初步估算,湖北省与上述其他三省五市猪出栏量和猪肉产量分别约占全国的12%左右和10%左右,禽蛋产量约占全国的10%-12%左右,猪用配合饲料产量约占全国的10%左右,肉禽饲料产量占比超过10%。此外,湖北省淡水养殖占全国的20%左右;油菜籽产量约占全国16%,对油料和饲料生产具有重要影响。湖北省还是国内主要的磷矿供应和磷肥生产基地,磷肥产量约占全国的34%左右。新冠疫情不可避免对这些地区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影响,无疑将对疫后部分农产品和部分生产资料供给产生较大影响。
2、禽流感和非洲猪瘟加剧农产品供应紧张风险尚未根本消除
禽流感和非洲猪瘟是2018年末以来我国CPI上涨和维持高位运行的主要原因。冬春季是禽流感高发期,非洲猪瘟病毒传染面大,疫情再发和传播风险尚未完全根除。疫情期间,由于疫情防控影响,部分地区畜禽和生猪养猪均面临饲料、兽药供应和养殖人员返程困难,畜禽养殖和生猪存栏时间被迫延长。同时,新建和扩建养殖场面临无法正常开工等问题,去年四季度开启的生猪产能回升势头出现停滞甚至回落迹象。考虑到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复工复产后,即使不发生大范围禽流感和非洲猪瘟疫情,生猪、禽肉和鸡蛋供应也仍将维持偏紧态势。如果城市餐饮和旅游业快速恢复,在不采取干预措施的情况下,猪价将大概率创新高。
3、疫后恢复性消费和补偿性消费将推动部分消费品价格上涨
新冠肺炎疫情造成旅游、文化、娱乐和交通等部分消费大幅度减少。但SARS经验和相关研究显示,重大疫情对消费者消费观念和消费意愿有重要影响,疫后享乐型消费比重和消费意愿都有不同程度提高。当前我国经济总体已达中等发达经济体收入水平,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58%。疫情不会改变我国消费大趋势,预计疫后推迟的部分消费和补偿性消费将会推动形成一波消费高峰,餐饮旅游、交通通讯、医疗保健和娱乐文化等价格上涨压力较大。
4、实质宽松货币政策将推动形成滞后影响和通胀预期
为解决复工复产后中小企业困难,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金融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金融市场流动性维持合理充裕水平。从前期证券市场的反常性上涨可以看出,当前实际上是一种事实上的宽松货币政策,毫无疑问这会形成滞后影响,推动企业和居民形成通胀预期。
二、通胀水平将成为影响年度预期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
1、通胀水平影响企业补库存行为
疫情期间,除湖北省和周边地区外,东部和中部相当一部分地区都采取了不同程度拦路设卡甚至是断路“封城”举措,且在元宵节开复工后部分地区仍在加码采取隔离和“封城”措施。过度采取防控措施,大范围市场被人为分割,人流和物流极其不畅。媒体报道多地均出现“工人和原料进不来,产品出不去”的状况。复工复产后,如果物价过快上涨,本次工业企业的补库存行为可能会延迟,或者变得更加微弱,PPI增速回升可能推迟,不仅PPI向CPI传导受限将进一步增加CPI上涨压力,也将直接影响年度预期目标的实现。
2、通胀水平将降低农民进城务工意愿,导致隐性失业
疫情对制造业和一般性服务业均造成较大负面冲击,企业预期经济效益将显著下降。同时,为避免出现新增病例数,各地通常都规定了诸如健康检查、消毒、办公和居住面积等约定条件外,一些地方甚至采用与安全生产相挂钩的防控措施,这些都将增加企业生产成本。双重挤压的结果就是今年企业很难增加工资。如果疫后通胀水平较高,不仅影响企业复产信心,也由于生活成本增加而工资受限,影响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当前浙江、苏南和珠三角等制造业发达地区复工面临的招工难实际上就是这种反映。在这种情况,将在农村地区存在大量隐性失业。
3、通胀水平直接影响消费拉动效果
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传统“三驾马车”中,消费已经“一骑绝尘”,成了名副其实的王牌部队。由于我国疫情和境外正在日益恶化疫情的连续影响,今年对外贸易的增长贡献大概率出现较大幅度下降。不走投资驱动的老路,消费拉动的任务更为艰巨。如果通胀水平较高,直接影响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影响不言而喻。
三、简要的政策启示
SARS疫情爆发时,因人员隔离和消费需求受到抑制,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微幅下降,但疫后1年内,CPI保持较快增长。尽管当时我国处于经济上行期和物价低位区间,但通胀仍对经济恢复造成了一定影响。当前我国消费者物价正处于高位运行区间,1月份CPI指数创下2011年11月以来新高,更需要把防通胀作为复工复产后的政策着力点,尽早为疫情后期和疫后经济下行而价格上行的可能态势做出科学研判和科学应对。加快保障重要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生产恢复;建立健全物价联动调控机制,统筹利用好物资收储与进口,加强供给保障水平;掌握好政策出台时间、顺序和力度,避免“一窝蜂”政策出台影响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功能,避免企业形成政策路径依赖;坚决控制大中城市房价和房租价格上涨,研究做好面向中低收入者的扶持、救济和救助政策预案,畅通农民进城渠道。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程凯
上一篇:大和:降中石油(00857) 评级至“跑赢大市” 当下估值仍然吸引
下一篇:最后一页